Search

和大家分享 #可能幸福學院 的夥伴共讀《正念療癒力》的書摘

第1章 你只能活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和大家分享 #可能幸福學院 的夥伴共讀《正念療癒力》的書摘

第1章 你只能活在當下

✅ 為當下而活?不!是活在當下!
活在當下(Live in the moment):在自己生活的每個瞬間都活得清楚明白
為當下而活(Live for the moment)有一種享樂主義的氛圍

✅ 傾聽身體和心靈,學習信任自己
練習「無為」:積極地將自己的注意力調整到每一個當下,努力保持時時刻刻的清醒與覺察
練習與自我「同在」:刻意停止生活中的所有作為,放鬆地融入當下,不試圖用任何事情來填塞時間。不論心頭浮現了什麼或身體有任何感覺,都刻意地允許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當下歇息

✅ 學習「安頓自我」與「培育覺察」
如何暫停所有行動作為而轉向同在模式(Being Mode)
如何為自己騰出時間
如何慢下來以培養內在的寧靜與自我接納
如何觀察自己每一瞬間的起心動念
如何觀察並放下自己的念頭、想法而不受其控制
如何在舊問題中挪出可以容納新觀點的空間,並且重新理解事物的相互關連
地圖並不等於真實的風景,不該把閱讀本書誤認為這趟旅程的本身
你必須透過親身體驗,才能在你的生活中培育正念
你必須老老實實練習正念,在日常生活中規律地培育正念猶如規律進食,才能獲得它所帶來的益處並瞭解它的價值

✅ 靜觀就是保持專注,靜觀與生活息息相關
靜觀不等於冥想
靜觀其實就是保持專注
在多數時候,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是處於「自動導航」狀態,對於正在做或正在經歷的事情沒有全然的覺察,只是機械式地進行或反應,我們的心思好像外出遊蕩不在家,或者說我們的意識只有一半是醒著的
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,這顆心喜歡四處遊蕩,不是落入各種思緒就是開始做白日夢

✅ 有多少次,你的心思想著過去或未來,而忽略了此時此刻?
我們的思維慣性其實非常強大,尤其在面對危機或情緒激動時,以至於種種思緒輕易地障蔽了對當下的覺察
對於心中浮現的各種想法,你不需要拒絕、排斥、緊抓、壓抑或控制它們,只需要集中注意力,將注意力投入於觀察呼吸與內在的覺察
要能掌握注意力,維持裡外一致的平靜、同時不做出任何直覺慣性反應,這需要偌大的能量與努力
正念練習沒有要引領你到任何境界或產生任何特殊的感受
純粹在於練習讓自己專注於呼吸,觀察內在所發生的一切,而不是追求放鬆或更放鬆的狀態。當我們這般全然用心專注時,放鬆、平靜、安適將油然而生

✅ 心太忙?錯失了生活經驗的價值與意義
我們幾乎隨時都處於內在忙碌的狀態,這使我們很容易錯失在生活經驗中的質感,低估生活經驗的價值與意義
長期處在心不在焉的狀態,可能會讓我們錯失生命中許多最美麗與最有意義的事情
當我們的內心充斥了各種不滿卻未能覺察時(我們通常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個現象),要體驗到平靜與放鬆是很困難的
當我們心如明鏡時,對於生活問題自然就能看得更清楚

✅ 覺察身體傳遞的訊息,回應身體的需求
處於自動導航的狀態時,我們可能會對某些人事物(包括自己)失察、忽略,濫用或失控而不自覺
當我們開始有系統地注意身體,與它有更多真實的接觸後,就能更敏銳地讀懂身體傳達出的訊息,更能以適當方式回應身體的需求,學習傾聽自己的身體,這對改善健康與生活品質是不可或缺的
他知道自己必須放輕鬆,但他得先學會如何放輕鬆,也就是在身體與心理層面,他必須真正地經驗到放下(Let Go)的歷程
透過仔細地傾聽自己的身體需求與培育內在資源,我們學習為自己的健康負責

✅ 飲食靜觀,真正地品嚐食物的滋味
很多人會將食物當做撫慰情緒的工具,特別是我們感到焦慮、憂鬱或甚至只是無聊時,單純只讓步調慢下來,全然專注於正在進行的行為,這本身就相當強而有力
這練習也讓我們觀察到,內在衝動是多麼不受控制,尤其是與食物有關的衝動
能清楚覺察當下的所作所為,事情就會變得更單純、更令人滿意,我們也會感到更有掌控力
做一件事情時,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該事情,就是正念練習的精髓
當下,確實是唯一可以學習、感知、行動、改變、療癒、付出愛的時間,這正是何以我們如此高度重視時時刻刻的覺察

✅ 不追逐未來的境界,只練習每一天的專注
你可以在一天中撥出若干相對平和安靜的時間
以一種溫和友善加上決心與紀律的態度,提醒自己在醒著的時候盡量保持對當下的覺察
任何狀況下,我們都可以練習正念,不論在逆境或順境,或是處於心靈或身體的風暴,處於外在環境或內在心境的動盪,我們學習覺察自己的恐懼和痛苦,與更深層的內在自我連結,此連結有助於穩住自己並賦予自己能量
這種具有識別力的智慧,幫助我們洞察並超越恐懼與痛苦。因此在未改變處境的情況下,我們依然可以找到自己內在的平靜與希望
在靜觀的脈絡下,練習「刻意地處在當下」。在靜觀中,方法與目的是一樣的。我們不追逐任何未來的境界,只用功於每一個當下,練習全然地與當下同在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